健康脾胃药品 老中医分享 - 健康 - 云图网

健康脾胃药品 老中医分享

发布时间:2017-06-28 02:23:29 编辑:实习 手机版

之前小编给大家分享过胃,肠,肝病常用药物和药性,药效。收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好评,并同时有20多万的关注度,因此小编再次带来老中医胡正仁中医精粹:调理脾胃阴阳平衡用药观点,临床经验。小编会持续不断发扬中医精粹,传播中医精神!最地道的中医,最有效的中药。

调理脾胃阴阳平衡用药观点

胃肠病为临床常见病,其治疗离不开调理脾胃阴阳平衡,阴阳是总纲,具体包括寒热、虚实、升降、润燥、气血、攻补等方面,每个矛盾既对立,又通过相互制约,达到统一。医者,应顺其然,求其平,通过调理脾胃阴阳,达到新的生理平衡。本文从脾胃生理、病理中,探讨胡老如何调理脾胃阴阳平衡, 指导处方用药。

一 、辛开苦降,寒热并调

胃为仓廪之官,受纳腐熟水谷,饮食寒热不调,则胃中寒热错杂,阻滞气机,出现胃脘胀满、 疼痛、反酸等症,处方应寒热药物并用,虽看似杂乱,但只要选药得法,较之纯寒纯热更能获效。张仲景泻心汤,将黄连、黄芩苦寒之品, 与党参、干姜、法夏辛温之药并用,辛开苦降,是治疗急慢性胃炎、肠炎、消化性溃疡、溃疡性结场炎等属寒热错杂证的良方。

另外,木香配黄连之香连丸,用治胃寒肠热之泄痢;吴茱萸配黄连之左金丸,用治胃寒肝热之呕哕,两方均为辛开苦降,寒热并调之代表方。若患者脾胃虚寒,胃脘冷痛,喜温喜按,又兼咽喉热痛,咽喉黏膜充血、血管显露,虚火上炎,形成上热下寒者,则用黄芪建中汤温中散寒,并用黄芩、 鱼腥草、蒲公英、夏枯草清热利咽,其药性大多甘寒和平,不致克伐脾阳,加重胃痛,如此寒热并调,各得其所,展获验效。

二 、升降得宜,气机调顺

《临证指南医案》曰“脾宜升则健,胃宜降则和”,脾之升清有赖胃之降浊,胃之降浊有赖脾之升清,脾胃升降得宜,方可维持正常生理。 若脾失健运,清气不升,则出现中满腹胀,泄泻,头昏,治以参苓白术散,方中黄芪、党参、白术健脾举气,使清阳得升。补中益气汤中柴胡、升麻、再配葛根亦取升提中气之意。若胃失和降,则出现纳呆、脘腹胀满、呕吐、便秘,则用承气汤,其中枳实、厚朴能下气通腑,和胃降浊。

若脾不升清,同时胃失和降,中焦气滞,出現胸闷脘痞腹胀或痛,治以四逆散,方中柴胡举脾升清,枳壳和胃降浊,一升一降, 一阳一阴,阴阳平衡, 使得气机调顺则满痛自愈。

三、润燥相济,刚柔相配

脾为阴土,喜燥恶湿;胃为阳土,喜润恶燥; 一阴一阳,一静一动,刚柔相配,共同完成生理功能,故在调理脾胃功能时,喜润燥相济,如半夏配麦冬,砂仁配熟地,苍术配玄参,既能燥湿,又滋胃阴,使得燥而不枯,滋而不腻。 曾治一慢性浅表性胃炎属脾胃湿热证患者,症见脘腹胀满,纳呆,恶心欲呕,舌红苔黄厚腻,脉滑。予黄连温胆汤加茵陈、乌贼骨、浙贝清胃燥湿,和胃止痛,因一味用辛温燥湿及苦寒燥湿,刚烈太过,症状无好转,且口干舌燥,后加入石斛、麦冬滋养胃液,燥中有润而病愈。

四 、气血同治,相辅相成

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,气为阳,血为阴,气行则血行,血载气行,气血通则不痛。气滞则血瘀,血瘀则气壅而痛,故行气兼顾活血,活血不忘行气,气血同治,如郁金配丹参,郁金为气中血药,以行气解郁,活血止痛见长;丹参为血中气药,功同四物,能和血、养血、活血及祛瘀,以活血见长,两药同用,气血调畅,主治胃肠血络瘀阻之脘腹疼痛。

又如川楝子配延胡索,名金铃子散,川楝子疏肝气,清肝热,走血分;延胡索行气活血,行血中之气,两药合用气血同行,通则不痛,治肝胃郁热,气机阻滞之脘腹疼痛效佳。三七配佛手,前者活血止痛,走血分;后者行气止痛,走气分,气血阴阳同治,相辅相成,能增强止痛功效。

五 、寓消于补,攻补兼施

脾运胃纳,胃为六腑,以通为顺。胃肠病多因脾胃气虚,运化失司,而致饮食、水湿、 瘀血、燥屎内结;或因外邪困阻脾胃,而致脾胃气虚,故常虚实夹杂,宜寓消于补,攻补兼施。补为阳,泻为阴,攻补兼施,使补而不滞,攻而不泻。

曾治老年习惯性便秘患者,因脾虚失运,燥屎内结,耗伤阴津,故既用大黄、枳实、厚朴通腑攻下;又用黄芪、党参、白术补气健脾,加用增液汤,增水行舟,攻补兼施,老年习惯性使秘多能通调。

总之,治疗胃肠病,要注重调理脾胃寒热、升降、润燥、气血、攻补等方面达到阴阳平衡,只有“阴平阳秘”,才能“精神乃治”。

热门文章